冬季养生保健

冬季,从立冬至立春前,包括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六个节气,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。此时,人体阴阳消长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,成形胜于化气。因此,冬季养生的关键在于兴利除弊,变弊为利,智慧养生。《素问•四气调神大论篇》说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,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”冬季要早卧晚起,避寒就温,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,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,肾会受伤,到了春天,就要患病,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就差了。肾含真阴真阳,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,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养;肾阴为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,肾阳则是活动的基本动力;肾阴是肾阳的物质基础,肾阳是肾阴的功能表现。冬至之日,是地球北半部夜最长、昼最短的一天。冬至以后,太阳北移,白天渐长黑夜渐短。自然阴阳的消长逆转也是从此日开始变化,即冬至后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。” 人生于天地之间,禀受阴阳之气,体内阴阳变化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紧密相随。冬在五脏应肾,而体之阴阳根之于肾,因此冬季摄生的重点是调摄肾之阴阳。肾者主蛰,封藏之本”,因而,冬季养肾,必须慎房事、保精血,切忌房事过度,以免伤害肾气,影响来年的健康状况。正如《内经》所说: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瘟。”肾之先天真阴靠后天水谷供养,平衡的膳食结构,能够提供充分的营养,而偏嗜太过会伤及人之正气。适当增加温肾壮阳、滋阴补肾的食品,也是冬季摄生的重要措施。

冬季宜养藏

    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……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,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”其意思是说,冬季气候寒冷,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,此时应注意保护阳气,做到早睡晚起,以待日光……注意避寒就温,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,以免闭藏的阳气频频耗伤,这就是冬季闭藏养生的方法。《素问•水热穴论》说:“冬者阳气衰少,阴气坚盛,巨阳伏沉……”即是说,严寒的冬季,自然界呈现出阴盛阳衰的气象,而且阳气潜藏于内。因此,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阳气的潜藏,以敛阴护阳为根本,中医学称之为养藏。所以,生活上应当“去寒就温”,勿使阳气外泄;精神上,要如有所得,含而不放。

冬季宜防寒

寒为冬季之主气。寒邪属阴邪,易伤阳气,可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减弱,引起周围血管收缩,循环阻力增高,并可使血液黏稠度和毛细血管脆性增加,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寒冷对呼吸系统影响最为明显,它能降低呼吸道的防御能力,引发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。因此,寒冬时节,在穿衣和居家等方面,一定要采取防寒保暖的措施。但“暖”不等于“热”,冬季室温保持在20℃~23℃最为适宜,温度太高,反而不利于健康。防寒保健,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,以增强机体的抗寒和抗病力;工作和运动不宜过于剧烈,以免出汗过多,导致体内阴精亏损、阳气耗散。饮食宜选用羊肉等温肾壮阳之物,有助于抵抗寒邪的入侵;饮食不可过咸,因咸味入肾,致肾水更寒,不利于振奋心阳;切忌寒凉食品,以免耗伤元阳。睡前宜用热水泡脚,并按揉脚心,有助阳散寒之效;常进行日光浴,以助阳气升发;膀胱经脉行于背部,寒邪入侵,首当其冲,故应注意背部保暖。

发布时间:2015年01月23日